我在大學時期就已經開始對星座產生濃厚興趣,因為那時的我總是把星座作為「解讀自己」的工具。那時的我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翻閱星座雜誌,或在網路上搜尋「星座配對測試」,想看看哪一對星座最能互補。那種對未知的…

我在大學時期就已經開始對星座產生濃厚興趣,因為那時的我總是把星座作為「解讀自己」的工具。那時的我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翻閱星座雜誌,或在網路上搜尋「星座配對測試」,想看看哪一對星座最能互補。那種對未知的好奇,像是把自己放進一個巨大的星座拼圖,期待能找到最合適的那一塊。

大學畢業後,我踏進了行銷公司的第一份工作。公司每年會舉辦一次心理測驗,幫助員工了解自己的職場風格。那次測驗裡面有一個小測試,題目是:「如果你是一顆星,會是哪個星座?」我回答的是「雙子座」,因為我總覺得自己說話多、想法跳躍,像雙子座一樣多變。結果測驗顯示,我的職場風格最像「創意型」,不過我還是把答案寫在紙上,準備在午休時和同事分享。

午休時,我跟同事小雅聊起這個測驗。小雅說她一直想測試自己的星座配對,因為她最近跟一個叫小偉的男生交往,兩人都對星座抱持懷疑,但又覺得星座能給他們一個「共同語言」。於是她提議,我們一起做「星座配對測試」——一個網路上流行的互動問卷,說只要填完就能知道彼此的星座相性。於是我點開那個連結,心裡想:「或許這只是個遊戲,但也不妨試試。」

我先填了自己的星座:射手座。因為我總是熱愛自由、喜歡冒險,像射手一樣不受拘束。接著我輸入了小偉的星座:雙魚座。小雅說小偉的個性溫柔、富有想像力,像雙魚一樣水潤。測試顯示:「射手與雙魚的配對相對較低,可能會有衝突。」結果讓我有點意外,因為我從來沒想過星座會這麼直接影響感情。

這個結果讓我想起了那天晚上,我和小偉在咖啡廳裡的對話。咖啡廳的燈光柔和,牆上掛著一幅畫,畫中是一座被星光照亮的山。小偉抿了一口拿鐵,然後說:「我覺得星座只是一種說法,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的溝通。」我點頭,心裡卻在想:如果星座真的不重要,那為什麼我還會這麼在意測試結果?

第二天,我和小偉一起去了市中心的「星座館」——一個以星座為主題的占卜店。店內佈滿星座符號的裝飾,牆上貼滿了各種星座圖案。店主是一位看起來三十多歲的女子,她笑著說:「想要了解你們的星座配對嗎?」我們點了兩張紙,店主先為我抽了一張「射手座」的牌,牌面上寫著「自由與冒險」。接著她為小偉抽了一張「雙魚座」的牌,牌面寫著「柔和與想像」。她說:「射手與雙魚的關係,像是風與水,風會吹動水面,也會把水面上的波紋帶走。你們需要學會在彼此的世界裡尋找平衡。」

她的話像是一種提醒,讓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經常主動提出創新點子,而小偉則更傾向於在細節上打磨。這種互補有時會讓我們產生衝突:我會覺得他太慢,想法不夠前衛;他會覺得我太衝動,缺乏耐心。星座館的店主提醒我們,這種衝突其實是相互成長的機會。

我回到公司後,將這個經驗寫進了我的工作日誌。日誌裡,我把「星座配對測試」的結果與實際互動做了對照。雖然測試顯示相性不佳,但我發現,實際上我們在許多方面互補。射手的冒險精神讓我們的行銷策略更具創意,而雙魚的溫柔與想像力則使我們的品牌故事更具情感共鳴。這種互補,正是星座測試想要告訴我們的——相性不一定是絕對的,關鍵在於如何將差異轉化為優勢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和小偉的關係也在不斷調整。一次,我們一起參加了公司舉辦的團隊建設活動,活動中有一個「星座配對」的互動遊戲。遊戲要求參與者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任務,並根據星座特質分組。結果,我們被分在同一組,組內的成員分別是射手、雙魚、巨蟹和射手。這次的經驗讓我意識到,星座不僅是個人特質,更是一種社交工具。當我們在團隊中互相協作時,星座的特質能幫助我們快速定位彼此的優勢與短板。

在一次深夜的電話中,我跟小偉談到星座測試的意義。小偉說:「我覺得星座測試像是給我們一個框架,讓我們能更容易談論自己的性格。雖然我不完全相信星座能決定一切,但它給了我一種自我認識的方式。」我聽了之後,心裡有點動搖。或許,我們不應該把星座看作命運的決定,而是作為自我探索的一種工具。

結束這段故事,我想說的是:星座配對測試並不是絕對的命運預言,而是一種讓人反思自我、了解伴侶的方式。當你看到一個「低相性」的結果時,別急著斷言失敗,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提醒:你們需要更努力地溝通、調整彼此的期望。就像我和小偉,我們雖然在星座上相差甚遠,但在實際相處中卻找到了彼此的平衡點。

最後,若你也在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星座配對,記得:測試只是起點,真正的關鍵在於你們之間的對話、互相的理解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調整的勇氣。星座只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你們的光與影,而你們的愛情,才是最終的光彩。

圖片來源: Ryan Jacobson on Unsplash

You may also like..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