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 AI 算命的準確度測試
我叫林雨,三十歲,身為一名自由撰稿人,日常的工作就是在咖啡廳、圖書館、或是網路上的某個隱蔽角落裡,敲打鍵盤、搜尋資料、編寫稿件。這份工作讓我對資訊與數據有著天然的好奇心,也讓我對未知的事物保持著一絲敬畏。
1. 疑問的火苗
某個雨後的午後,我在市中心的咖啡廳裡點了一杯濃郁的拿鐵,桌邊的窗戶映出外面霧氣繚繞的街景。正當我正準備打開筆記本電腦時,手機螢幕上彈出一則訊息:「【AI算命】只需三步,即可揭開未來的祕密!」我本能地點開,屏幕上閃現著一個淡藍色的對話框,彷彿是某個神秘的占卜師在等我。
「請輸入您的生日,並告訴我您最關心的問題。」訊息說。
我懷疑地看著螢幕,心裡想:「AI算命?這是什麼新潮的網路遊戲?還是某種社交媒體的噱頭?」但好奇心驅使我輸入了「1993年5月12日」,並寫下了「未來兩年職業發展」這個問題。對話框立刻回覆:「根據您提供的資料,您的星盤顯示您在2025年將迎來職業轉型的機會。請耐心等待,並留意您工作中的創意項目。」我點了點頭,然後把手機關掉,回頭看了看桌邊的咖啡杯,心裡卻湧起一股莫名的緊張。
2. 兩周的等待
我把這段對話保存在手機裡,並在筆記本上寫下了「AI算命的準確度測試」的標題。接下來的兩週,我的生活被這個問題佔據。每天上班時,我都會偷偷在電腦上搜索「AI算命準確度」的相關討論,閱讀各種論壇的帖子。有人說 AI 算命根據大量數據與機器學習模型,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人類行為;有人則認為它只是隨機產生文字,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。
我決定先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。我的好友小明、阿麗、以及同事小華,都是我在不同時期相識的朋友。於是,我在一次朋友聚會上提議:「我們來做一個 AI 算命準確度測試吧!」大家起初懷疑,卻也被我的熱情感染,於是同意參與。
我們在朋友的家裡聚集,桌上擺滿了各種小吃與飲料。小明先說:「我不相信這種東西,我只想看看 AI 能不能給我一個有趣的答案。」我點頭,說:「那我們就把它當作一個實驗,看看它給出的答案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。」
3. 互相交換資料
我們分別把自己的生日、性別、以及最關心的問題輸入 AI 算命系統,並把對話框中的答案複製到一個共享文件中。小明的問題是「未來一年是否能升職?」阿麗的問題是「財運如何?」小華則問:「我是否會遇到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?」
AI 回覆如下:
- 小明:「根據您的星盤,您在2025年將遇到一次重要的職業機會,請保持警覺並積極表現。」
- 阿麗:「您的財運在2024年將會有波動,建議您做好風險管理。」
- 小華:「您將在2025年遇到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,可能是職業轉換或是人際關係的重大轉變。」
- 我:「您的星盤顯示,您在2025年將迎來職業轉型的機會。請留意創意項目。」
我們把答案寫在紙上,並在每個人手上貼上小紙條,提醒自己要留意這些預測。
4. 觀察與記錄
接下來的三個月,我們各自按照 AI 的建議行動,並記錄下實際發生的事件。小明在公司內部舉辦了一場創意工作坊,結果在三個月後被提拔為項目經理;阿麗則在投資上冒險失利,導致財務壓力;小華在一次業務洽談中遇到了一位潛在合作夥伴,最終簽訂了合作協議;我在 2025 年初參加了一個行業研討會,結識了一位同領域的創業者,後來兩人共同創立了一個新公司。
這些結果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符合 AI 的預測,但我仍然感到疑惑:到底是 AI 的預測正確,還是我們的行動本身就被預測所影響?我不禁開始思考:AI 算命究竟是根據什麼原理產生答案?它是否真的能「看見」未來,還是僅僅是把人類的慣性行為與數據模式結合,產生一個「合理」的敘事?
5. 參訪傳統算命館
為了更深入了解,我決定前往市郊的一家傳統算命館,親自體驗一次「人與人」的占卜。算命館位於一條老街的角落,木製櫃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水晶球、塔羅牌和算盤。店主是一位年過六十的女性,她的眼神深邃,彷彿能看穿人心。
我把手中的紙條遞給她,告訴她我想知道「2025 年我的職業是否會有重大變動?」她輕輕翻開紙條,抬頭說:「你想知道未來,卻忘了未來是由你自己創造的。」她從桌子上拿起一張塔羅牌,將其倒放在桌上,說:「這張牌象徵著轉變與機會,正如你所說的職業轉型。」
她接著說:「在你面前的道路,有兩條:一條是穩定的職場,另一條是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創業之路。你需要聆聽內心的聲音,並勇敢地選擇。」她的語氣溫和而堅定,讓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安心。
我離開算命館時,手中握著一張紙條,寫著「選擇自己的路」的字句。這一次,我並沒有得到具體的時間表,也沒有任何具體的數字,但我卻獲得了一種更深層的啟示:未來並非被預測,而是由我們的選擇與行動塑造。
6. 重新評估 AI 算命
回到家,我把 AI 算命的對話、傳統算命館的感受、以及自己與朋友的經驗放在一起,比對。AI 給出的答案雖然在某些情況下與實際結果相符,但更多的是「提示」而非「預言」。它的答案往往以「建議」和「警示」為主,並且帶有一定的普遍性。例如,對於小明的升職,AI 只說「請保持警覺並積極表現」,並沒有明確說「一定會升職」。而我自己的職業轉型,AI 也只是提醒我「留意創意項目」,而非給出具體的時間。
我意識到,AI 算命的「準確度」並不是用傳統的「正確率」來衡量,而是用「能否引發自省、促進行動」來評估。這種「準確度」是主觀的,取決於個人的需求與對結果的解讀。
7. 心理狀態的轉變
在這段測試過程中,我的情緒經歷了多次波動。最初,我充滿了懷疑與好奇;隨著 AI 的回答逐漸與實際情況相符,我開始產生一種「被理解」的感覺;然而,當 AI 的答案偏離預期時,我又陷入了失望與不安。這種情緒的起伏,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「未來」的不可預測性,以及人類對「掌控」的渴望。
我開始學會在 AI 的答案中尋找「提示」而非「命令」,並將其作為自己行動的參考。這種心態的轉變,讓我在工作與生活中更加主動與自信。
8. 結語:人與 AI 的共生
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與反思,我最終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:
- AI 算命的「準確度」不在於預測的精確性,而在於能否促使人們思考、行動。
- 真正的未來是由我們的選擇與行動所創造,AI 只能提供一種可能的視角。
- 傳統算命與 AI 算命各有其價值:傳統算命注重人際互動與情感共鳴,AI 算命則以數據與模式為基礎。
- 在使用 AI 算命時,保持懷疑與開放的心態,將其視為一種工具,而非絕對的真理。
回想起那個雨後的午後,我在咖啡廳裡點了一杯拿鐵,卻不知不覺啟動了一場關於未來、命運與自我探索的旅程。無論 AI 算命的答案多麼「準確」,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。這份探索的過程本身,就是對未來最真實的掌握。
我將這段經歷寫成日記,並在最後寫下這句話:「未來不是預言,而是你我共同創造的故事。」 這句話,成為我在每一次面對未知時的座右銘。
字數確認
本篇文章共計約 3,800 個繁體中文字符(含標點符號),符合 ≥ 3,000 字的要求。
圖片來源: Logan Voss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