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北的雨季裡,我第一次聽見「命理」這個詞是因為母親的手掌。那天我還只有十歲,正趴在她的膝蓋上,聽她說「你手掌上的三道線,代表你的性格與命運」。她把手掌摊開,指尖微微顫抖,像是把一幅未完成的畫卷交給我…
在台北的雨季裡,我第一次聽見「命理」這個詞是因為母親的手掌。那天我還只有十歲,正趴在她的膝蓋上,聽她說「你手掌上的三道線,代表你的性格與命運」。她把手掌摊開,指尖微微顫抖,像是把一幅未完成的畫卷交給我。那時我只覺得好奇,卻從未想過,未來的我會因為這份好奇而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。
進入高三的那年,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「星座」與「八字」。我在一個討論區貼上自己的出生時間,期待得到一份「命盤」。沒想到,留言者們的回覆像是拆解一盒迷宮,說我屬於「水瓶座」又是「天秤座」的混血,八字裡的「丁火」與「乙木」交織,預示我有「創造力」與「溝通力」的潛能。這些字句像是給我寫下的預告,讓我在學業與人際關係中多了一份自信。
大學時,我偶然遇到一位名叫林老師的心理學教授。她在課堂上提到「MBTI」與「DISC」測評,說心理學的測試可以幫助人了解自己的內在動機。於是我在課後主動請她幫我做一次人格測試。測試結束後,她告訴我:「你是 INTJ,偏好獨立思考,喜歡把事情規劃得井井有條。」我不禁想起母親說的「手掌線條」——那三條線雖然簡單,但也在告訴我「我喜歡掌控」。這兩份測評在我腦海中交織,形成了兩面鏡子,一面是傳統的命理,另一面是現代的心理學。
有一次,我和幾個好友決定去一家叫「星座咖啡館」的地方,這裡的裝潢像是星空與水晶的結合,牆上貼滿了各種星座圖案。店裡的占卜師是位中年女子,穿著長裙,手裡拿著一副塔羅牌。她先用手掌測量我的「掌紋」,說「你的太陽線深且長,代表你有領導力」。接著,她翻開塔羅牌,抽到「力量」與「正義」兩張牌,說「你在面對困難時會保持堅定與正直」。我聽著她的解讀,心裡不禁想:這到底是星座的能量,還是我內在的反映?
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,翻開手機上的 MBTI 測評報告,對照占卜師的話,發現兩者竟有共鳴。占卜師說我有「領導力」;MBTI 報告說我「偏好策略規劃」。我開始懷疑,或許命理不是一種宿命,而是一種潛在的能量,心理測評則是把這種能量具體化、量化。這樣的想法讓我對自我認識產生了新的興趣。
第二年,我被一家國際企業聘用,並參加了公司內部的「職場心理測試」。測試中有一個模擬情境,要求我在三分鐘內說服一位客戶。結果顯示,我在「說服力」上得分較低,但在「創造力」上得分很高。公司給我安排了創意部門的實習,並讓我參與市場推廣策劃。那段時間,我學會了將自己的「創造力」轉化為具體的行動,並在實際工作中找到成就感。
同時,我也開始把命理與心理測評結合在日常生活中。每當我遇到困難時,我會先看自己的八字,問問「今天的星象是否適合做決定?」;再用 MBTI 的框架思考「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?」。這種結合讓我在做決策時更有自信,也讓我不再把命運當作不可改變的宿命,而是把它視為一個可以被理解、被調整的參考。
在一次朋友聚會中,我們決定比手相。大家輪流把手掌摊開,互相說說各自的線條。我的朋友小楠說:「你的太陽線很短,代表你比較內向。」我笑著說:「那是因為我比較喜歡在背後做事。」她聽後點頭,說:「我想你其實很有領導力,只是表現方式不太直白。」那句話像一把鑰匙,打開了我對自己領導風格的新認識。從那時起,我開始主動在團隊中發表意見,並學會用更直接的方式表達想法。
經過這些經歷,我發現命理與心理測評雖然出處不同,但它們都在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。命理像是一面古老的鏡子,反射出我的潛在能量;心理測評則像是一份現代化的手冊,教我如何把這些能量運用在現實生活中。兩者的結合,讓我不再單純相信命運,而是把它視為一種可以被理解、被改變的力量。
結尾,我想說:自我探索不是一次性的旅程,而是一條長路。每一次閱讀星座、每一次做心理測試,都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對話。當你把這些對話串連起來,你會發現,真正的「命運」不是天上寫下的,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調整、學習、成長的過程。這樣的過程,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自我發現之旅。
字數:3,600
圖片來源: Nikhil Sahu on Unsplash